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一生的科研时光都与蛋白质密不可分。她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极大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
近日,记者专访致力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家——王志珍,听她讲述与科学同行的故事。
“软磨硬泡”做科研
【资料图】
“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一直有志从事物理化等基础科学的研究。
高中毕业后,王志珍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成为最早一批交叉学科的学生。“华罗庚先生、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中国最有名、最重要的科学家全是我们的兼职老师,太幸福了。”
毕业后,王志珍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尽管那时的科研环境举步维艰,王志珍仍迫切地希望能有做科研的机会,天天找所里领导要工作:“我就说我要工作,所里头任何工作,只要别让我坐着没事干,我都可以。”
王志珍的“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领导,让她加入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组从事科研工作。看文献、做实验、和同事讨论、一起写文章……王志珍拼命工作来弥补失去的时光。“我1964年毕业,到差不多1974年、1975年,真的十年没有在实验室里做过事情。”她感慨,“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
十年间做了数不清的实验
她和同事成功催化胰岛素正确重组
1979年2月,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根据中国与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协议,33位中国学者被选派到联邦德国工作学习,王志珍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学者。她访学的机构是德国羊毛研究所,并在那里从事胰岛素研究工作。
在德国工作学习期间,王志珍成果颇丰,逐渐在国际科研界崭露头角。
1982年,王志珍回到祖国。当时,邹承鲁等科学家虽然完成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惊世创举,却不清楚胰岛素的这两条肽链是如何折叠成正确的蛋白质结构。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1983年,在邹承鲁的带领下,王志珍所在的团队开始了“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研究”,这个被称为“老题新做”的基础研究,整整持续了十年。
王志珍和同事做了数不清的实验,最终从多个层面阐明了A、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她利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岛素的正确重组,这种酶和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了她一生研究的重心。
“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
踏实、快乐、幸福”
1993年,王志珍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与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的观点相悖。“提出分子伴侣概念的科学家就说了,你这个酶不是我的分子伴侣。”
挑战国际权威需要勇气,更需要证明。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王志珍和同事们让国际公认了这一假说,也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直到现在,该篇论文仍然不断被引用。
20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深入研究,持续至今已超过30年。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他们发现了更多前人未见的风景。“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个酶在发挥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可能肿瘤就不发生了,或者就能延缓衰老了。”
王志珍说,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加艰难。这些造福人类、听起来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也或许遥遥无期,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如今,81岁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
“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王志珍用这句最踏实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