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经过去将近三分之一。在内需的拉动下,中国经济逐渐开始显现复苏的趋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同比增长4.5%。但与此同时,能否让中小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感受到切实的“暖意”,仍然考验着复苏的成色。
4月28日,分析研判经济形势的季度政治局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强调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城中村改造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同时也能拉动大量固定投资落地。近年来,虽然政策对老旧小区改造更为重视,但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也始终稳步进行。
“这次会议对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的表述写得很细,说明了对这部分工作的关注度很高。”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更新是大城市城市转型、房地产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房市场,要向新发展模式转型,就必须考虑存量更新的问题。
楼市进入“存量时代”
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相比,“428”政治局会议对正在复苏过程中的房地产行业的基调基本未变,仍然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不过,当前房地产市场较去年年底已经有所恢复。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2023年1—3月份,全国31个省份中,有27个省份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为正,尤其是13个经济大省的房地产市场总体步入复苏通道。
然而,对于经历高速发展后在去年出现拐点的房地产市场来说,2023年的复苏并不意味着可以回到过去的发展轨道。“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展开的城乡房屋建筑普查结果显示,包括住宅与非住宅在内,全国城乡建筑物总共约6亿栋。
无论上述哪一个数字都显示,尽管在热点一二线城市中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短缺现象,但整体来看,中国房屋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受到销售市场疲软的影响,2022年也成为过去十年来商品房去库存压力最大的一年。
也是因此,挖掘存量价值,成为楼市建立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房地产供应量大,供需总量完全平衡的情况下,房地产新的增长空间必然是匹配有效需求的供给。大城市城中村占据核心区位,但供应效率很低,不符合新市民的需求,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市场供需双双疲弱的情况下,城中村改造既是创造有效供应,也是满足有效需求,是房地产保持稳定的重要抓手。
21城还有多少空间?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有14个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等。而这些城市,就是本次会议要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城市。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上海、深圳、广州、青岛、昆明等城市都公布了城中村改造的计划。其中,上海将2023年定为是城中村改造出形象、出成效的一年,将新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改造老旧村民房屋不少于130万平方米,受益村民不少于4000户。据上海市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桢介绍,目前上海还有城中村点位近700个,涉及11万户左右。这些城中村房屋设施老旧,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安全隐患突出,村民的改造愿望迫切。未来,上海计划在2032年底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项目。
深圳是城中村改造政策较为特殊的一座城市,由政府统租后实施综合整治类更新的城中村居住用房全部纳入其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3月初,深圳市住房建设局发布的《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指引》显示,2023—2025年,深圳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6万套(间)、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
2月底,广州举行推动城市更新提速增效工作动员会暨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明确广州市城市更新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将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60%。市、区两级将强力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城市新中轴线(海珠)、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罗冲围、广州火车站等重点片区改造。
此外,青岛2月底公布,2023年计划推进 8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惠及居民5.4万户。昆明2023年拟启动44个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