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巨制电影《流浪地球 2》自上映后,热度居高不下。
(相关资料图)
随着电影走红,片中一系列 " 黑科技 " 也爆火出圈,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神通广大的量子计算机 MOSS,以及数字生命、外骨骼等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
影片中的 MOSS 属于智能量子计算机,具备量子计算性能,又具备高度的人工智能,它既能预知未来,也能参与到各地行星发动机建设中。
据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相关人士透露,合肥本源量子已研发出多台中国量子计算机,并成功交付一台量子计算机给用户使用。该量子计算机的成功交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
学术界把量子计算发展分为 " 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 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 "" 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 " 三个阶段。
借用某个网友的一个比喻:" 大概等同于钻木取火到 i9 处理器的差别 "。虽然仍有差距,但至少证明这事可成,缺的只是时间而已。
严格来说,他当时想在地面上建设一座直抵地球同步轨道的超高型铁塔,以架设电梯的方式实现进入外层空间。后来人类进入外太空,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太空电梯的概念逐渐理论化。
其中明确提到 " 到 2045 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实现 "。
但主要难点在于要找到合适的材料,一根太空电梯的电缆需要有足够大的强度,还要能承受宇宙中的各种极端条件等。总之,太空电梯建造成本和技术挑战巨大。
加拿大凡尼尔学院物理学教授史蒂芬 · 科恩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相关研究,他表示:建造太空电梯需要大量技术突破与全球范围的合作,目前还很难预测何时能够建成。
影片中,行星发动机之所以能实现推动地球,依靠的是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称,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可行的,但是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在核聚变反应方面,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主要集中在轻核聚变而非重核聚变。
相比重核聚变,轻核聚变更容易实现。当下,可控核聚变仍然是人类尚未攻克的科学难关之一,虽然目前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距离实现电影里这种规模的核聚变反应还为时尚早。
还有一点,行星发动机的制造难度问题。电影里的行星发动机高度超过 1 万米,宽度超过 3 万米。这样一座庞然大物要建造出来,所需要的钢材消耗是难以想象的。显而易见,行星发动机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只存在原理可行性。
虽然行星发送机这类产物当下离我们很遥远,但电影中的小型机器人却早已潜入我们的生活中。
这句经典台词,看过电影的小伙伴印象深刻。憨态可掬的智能机器狗 " 笨笨 " 在一段水下作业时,由于怕水不肯下海,被女兵扔了下去," 怂狗 " 特性暴露无遗。
剧中笨笨是在月球基地 B 区和 C 区中进行工作的月面工程类机器人,带有感知设备和工程手臂,能够进行工程作业。
不得不说,士兵带着机器狗巡逻的画面,有点像科幻电影走进现实。
实际这并不是特效,而是由品牌傲鲨智能的赞助改装而成。这些外骨骼已在很多现实场景中落地。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外,电影中还出现了数字人、月面运输车、大气潜水服、航天员机动装置等,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从销售情况来看,人工智能 MOSS、机械狗笨笨、数字生命卡等周边收获超高人气,尤其官方授权笨笨玩具是 1:2.5 比例复刻电影,能实现电影的大部分动作,非常可爱。
在出现的黑科技中,有些早已量产商用,比如外骨骼机器人、机器狗等;有些处在飞速发展中,比如数字人;有些还处在研发早期,比如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等,中国科技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可以说,中国科幻的天马行空,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有力托举。
正如《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在央视采访时所说:" 如果放到 30 年前,《流浪地球 2》是拍不成的,因为不可信,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但是现在却不会有这种感觉,每时每刻的中国变化,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
本文由极果用户极果媒体原创
关键词: 太空电梯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食品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